5月13日,国家药监局《关于发布免于进行临床评价医疗器械目录的通告(2025年第19号)》发布,此次发布的新版目录,不仅关乎企业的产品上市进程,更对整个行业发展意义深远,一起看看重点内容!
截图来源:国家药监局网站
目录核心更新:聚焦创新与精准调整
本次共纳入1047项产品,较此前新增28项,调整26项描述及分类。此次修订凸显对前沿技术与临床需求的响应:新增产品覆盖手术规划、微创治疗及智能监测领域,如个性化3D打印手术模型(基于患者影像定制,提升骨科、颅颌面手术精准度)、输送型颅内球囊扩张导管(优化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效率)、无创动态血压记录仪(支持24小时连续监测,助力慢病管理)等Ⅱ、Ⅲ类器械。
同时,政策对高频手术设备附件、金属接骨板等产品描述进行细化,明确技术边界(如排除3D打印工艺的传统接骨板),并动态调整分类编码,新增医学影像处理软件等数字化医疗条目,反映行业技术升级趋势。
提速、降本与创新的多重驱动
一、审批加速,省时省力
列入目录的产品无需临床评价,大大缩短上市周期。企业能更快将产品推向市场,监管资源也可集中审查高风险产品,提升整体审批效率。
二、降本增效,专注发展
临床试验费用高昂,免临床评价为企业节省大量资金与人力成本。企业可将资源投入研发和质量提升,轻装上阵,加速发展。
三、激发创新,推动升级
政策鼓励企业探索新技术,技术改进产品也能快速上市。未来将涌现更多创新医疗器械,助力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向高端迈进,增强国际竞争力。
四、患者受益,安全有保障
产品快速上市,患者能更早用上先进器械,疾病诊断治疗更及时。且目录产品经严格筛选,安全性和有效性有保障,患者可放心使用。
精准监管与全球化机遇
国家药监局明确,新版目录将常态化更新,重点纳入远程医疗设备、生物3D打印皮肤等前沿品类,并探索“附条件批准”机制,允许创新产品在限定条件下先行上市。这一方向既回应了AI辅助诊断、智能康复器械等技术爆发需求,也倒逼监管部门完善审评标准与跨部门协作机制。
对行业而言,政策标志着我国医疗器械监管从“严格准入”向“精准监管”转型。企业需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结合政策导向布局高潜力赛道;监管部门则需通过风险分级、数字化审评等手段,在激发市场活力与保障患者安全间寻求平衡。随着目录持续扩容,国产器械有望在高端影像设备、手术机器人等领域实现突破,改写全球产业链格局。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