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资讯
直击行业前线,掌握一手资讯。
公司新闻
万亿医械市场深陷“账期黑洞”,谁卡住了中小企业的“输血命门”?
万亿医械市场深陷“账期黑洞”,谁卡住了中小企业的“输血命门”?
医疗供应链金融:数智化破局,赋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医疗供应链金融:数智化破局,赋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被"钱"卡脖子的医械企业:如何绝处逢生?
被"钱"卡脖子的医械企业:如何绝处逢生?
行业动态
23
2025-05
国内首个脑机接口临床与转化病房成立,一场静待引爆的医疗革命!
在科技浪潮奔涌向前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医疗领域迎来历史性突破。5月17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正式启用我国首个脑机接口临床与转化病房,标志着脑机接口技术历经实验室积淀后,正式踏上从科研到临床的转化征程。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脑机接口技术从实验室研究迈向临床应用的关键一步,为众多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曙光。01强强联合,打造前沿医疗平台这一里程碑事件背后,是跨学科协同创新的深度实践——由天坛医院牵头,联合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顶尖机构,形成“医-工-研-产-政”五位一体的创新网络。各方凭借自身在医学、工程学、脑科学研究等领域的独特优势,共同搭建起技术转化的“高速通道”,让前沿科技真正服务于患者生命质量的提升。02脑机接口设备的临床突破成立仪式上展示的多款设备,揭开了脑机接口技术走向临床的神秘面纱。非侵入式脑电帽通过捕捉大脑皮层微弱电信号,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将其转化为机器指令,患者仅需佩戴特制头环即可实现“意念控物”。在演示场景中,患者通过思维操控光标完成抓握动作的过程,背后是毫秒级信号采集与解码技术的突破。与之协同的智能康复系统,则构建起“感知-反馈-调节”闭环:系统实时解析脑电信号特征,动态评估运动功能恢复进程,并生成个性化康复方案。这种将模糊经验转化为精准数字干预的模式,让康复治疗从“千人一面”迈向“量体裁衣”。03让瘫痪患者重获运动自由临床实践已为这项技术写下生动注脚。对于卒中后遗留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脑机接口开辟出突破性路径。以往,这类患者即便经过常规康复治疗,仍有部分人难以恢复肢体自主运动功能,生活难以自理。如今,在脑机接口技术的帮助下,患者可借助非侵入式脑电帽,用 “意念” 控制外部辅助设备,完成简单动作。从最初艰难地控制光标移动,到逐渐实现自主抓握物品,每一次进步都为患者重拾生活信心注入强大动力。同时,智能康复系统依据脑电信号反馈,不断优化康复训练计划,促进患者大脑神经功能重塑,进一步提升康复效果。不仅如此,脑机接口技术在肌肉萎缩、脊髓损伤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方面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有望帮助更多患者改善生活质量,重获生活自理能力。04未来展望,推动行业发展展望未来,北京天坛医院脑机接口临床与转化病房将承担起更为重要的使命。它将积极组织和推动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积累大量临床数据,为脑机接口技术优化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同时,牵头制定脑机接口相关的伦理规范、准入标准和临床路径指南等,填补我国在该领域的标准空白,确保技术在规范、安全的轨道上持续发展。此外,病房还将打造成为面向全国的临床医生、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的专业培训平台,培养一批批掌握脑机接口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推动我国脑机接口产业蓬勃发展,构建起科技创新、标准制定、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四位一体的良好发展格局。随着技术从“科研驱动”转向“临床牵引”,我们有理由相信,脑机接口将逐步从重症康复走向日常健康,从医疗工具升级为人类能力的延伸。未来,当“意念”真正成为一种交互方式,人类或将迎来一场认知与生存方式的革命。
国内首个脑机接口临床与转化病房成立,一场静待引爆的医疗革命!
21
2025-05
医保结算改革加速推进:破解回款难题,释放医改红利​
近年来,我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持续深化,以即时结算和清算提速为核心的创新模式,正在重塑医疗行业的资金流转生态。国家医保局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已有24个省份实施医保基金即时结算,覆盖超24万家定点医药机构,累计拨付金额达1657亿元。这场改革不仅缓解了医疗机构长期面临的资金周转压力,更通过优化药械回款效率,为医疗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即时结算:从"月结年清"到"日拨月清"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长期存在的结算滞后问题,曾是困扰行业发展的顽疾。传统"月结算、年清算"模式导致资金回笼周期长,部分医院不得不通过延长药械企业账期缓解现金流压力。针对这一痛点,河北、福建等省份率先探索即时结算新模式,通过流程重构和技术赋能实现突破。河北省将结算流程改造为"系统自动对账审核按比例日拨付、月度小清算、年清算",月结拨付时间从以往的数月压缩至15个工作日。截至5月8日,全省累计向1.8万余家机构拨付20.17亿元医保基金。福建省则在厦门试点基础上,创新推出"日申报日拨付"服务,对已完成对账的费用按60%-80%比例即时拨付,3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到账。两省实践表明,数智化技术已成为改革关键支撑:河北通过搭建智能对账系统实现毫秒级审核响应,福建则依托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打通数据壁垒。这些创新使得医疗机构资金周转效率显著提升,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等大型医院表示,改革后采购回款压力明显减轻,药械供应链稳定性增强。DRG/DIP2.0倒逼精细化管理在即时结算解决日常回款的基础上,医保基金年度清算的提速正成为改革新焦点。按照DRG/DIP2.0支付方式改革要求,各地需在次年6月底前完成清算工作。2024年河南、山东两省的实践显示,清算效率较往年提升近30%。河南省19个统筹地区全部提前2个月完成清算确认,向医疗机构拨付168.16亿元,其中2040家医院获得14.41亿元结余留用资金。山东省更实现全省18个统筹区在4月底前完成清算,拨付金额达92.88亿元。值得关注的是,清算工作已从单纯的资金结算升级为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山东省对5%的DRG病例和5‰的DIP病例实施特例单议制度,组织专家对复杂病例进行精细化评审,全年追加支付18.65亿元。河南省配套出台按病种付费管理办法,建立预付金动态调整、特例单议协商等五大机制,推动支付方式改革向纵深发展。这种"基础支付+特例补充"的模式,既保障了常见病支付的标准化,又为疑难重症诊疗保留了弹性空间。合规创新成竞争主轴在改革加速推进的同时,全链条监管体系持续完善。山东省运用国家智能监管子系统实现联网费用100%智能审核,全年扣除不合理费用1.1亿元,叠加人工抽查专项审核再扣减2亿元。这种"机审+人查"的立体化监管,有效遏制了过度医疗行为,守住了基金安全底线。对医疗机构而言,回款周期缩短带来的不仅是现金流改善,更是经营模式的转型升级。随着DRG/DIP支付精细化程度提升,医院必须加强临床路径管理、优化病种成本核算。对企业来说,账期稳定使得药械供应链管理更具可预测性,创新药械准入获得更优支付环境。国家医保局明确,未来将通过"三结算"改革(即时结算、清算提速、特例单议)与"四不两直"飞行检查相结合,构建"结余留用、超支分担"的激励约束机制。这场医保支付革命正在重构医疗生态:前端支付方式创新释放市场活力,中端智能监管筑牢安全防线,后端清算提速强化结果应用。当资金流动加速与质量评价升级形成共振,医疗行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合规经营与技术创新将成为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行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已然成型。
医保结算改革加速推进:破解回款难题,释放医改红利​
16
2025-05
银发经济崛起!老龄化浪潮下催生医疗健康产业哪些新需求?
当2024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突破3.1亿大关,占总人口22.3%,医疗健康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重构。山东某社区"银发经济超市"里,这里每天接待超200余人次,累计服务覆盖辖区80%的老年家庭,恰是这场变革的微观镜像——慢性病管理催生千亿市场,适老化改造撬动万亿需求,医疗与养老的边界在老龄化浪潮中加速消融,银发经济正在重构医疗健康产业的逻辑和版图。老龄化重塑医疗需求,迈向全周期健康管理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增加对医疗健康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医疗模式聚焦疾病治疗,而老龄化社会催生的需求已延伸至预防、康复、长期照护的全链条。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达75%,其中高血压、糖尿病和骨关节疾病最为普遍。这类疾病的特征促使了医疗健康产业的转型,强调持续干预的重要性。例如,在糖尿病管理方面,上海某三甲医院采用“社区-家庭-医院”联动管理模式,通过智能设备实时监控血糖水平,并结合AI算法预警异常值,实现远程诊疗与用药调整,有效降低了患者的住院次数和医疗费用。这种模式的成功实施,依赖于物联网技术的进步、分级诊疗体系的完善以及支付方式的创新。康复医疗领域则呈现“器械智能化”与“服务下沉化”并行的趋势。例如外骨骼机器人可辅助偏瘫患者行走,骨传导助听器通过颧骨振动传递声音,解决传统耳塞式设备的不适感。而在街道社区层面,“养老外卖”服务,将康复理疗师、护理床位、医疗器械“送上门”。银发经济重构产业格局,推动医养深度融合银发经济的本质在于整合医疗资源与养老场景,旨在为老年人提供更加系统化的服务。成都温江通过建立由药企、医疗服务机构和康养社区组成的闭环生态系统,展示了如何将临床数据用于药物研发,同时利用康养设施承接术后康复患者,并通过智能监测降低护理成本,实现了医药产业规模的显著增长。此外,“跨城养老”成为一种新趋势,如长三角地区的沪皖共建项目,利用高铁网络优势,吸引上海老人到沪皖共建的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进行异地养老。该项目不仅提供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还结合旅居服务与养老保险产品,促进了不同地区间政策的融合与发展。适老化改造与智能化跃迁并行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老年群体,技术革新在两个方向上取得了进展:一是适老化改造,二是智能化跃迁。苏州的一家养老公寓通过增加电梯按钮盲文、走廊扶手紧急呼叫装置等细节改进,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与此同时,智能化技术如步态分析预测跌倒风险、服务机器人辅助日常生活等功能的实现,极大地改善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杭州的一项智慧养老平台案例显示,通过整合多部门数据接口,利用大数据分析自动触发预警机制,大大缩短了紧急救援响应时间,提升了养老服务效率。驱动医疗健康新生态展望未来,预计到2035年,中国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19万亿元,其中医疗健康领域占比超过40%。科技力、服务力和制度力的协同作用将是关键。这包括推进干细胞抗衰老技术、脑机接口康复设备的研发应用,建立全国统一的老年健康数据库,以及形成“居家—社区—机构”无缝衔接的服务网络。在银发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医疗器械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随着老年人口持续增长,慢性病管理、康复护理和居家照护需求迅速扩张,直接带动了家用医疗设备、智能监测工具及适老化辅助器具的广泛应用。对于器械厂商而言,开发小型化、智能化、易操作的产品成为关键方向,如可穿戴监测设备、AI健康监护系统、便携式制氧机等正加速迭代。而经销商群体则面临服务模式的数字化升级转型,从单纯销售向“产品+服务”融合型供应体系演进,例如开展租赁业务、提供上门安装与使用指导、参与家庭适老化改造等。未来,能够实现技术突破、精准对接老年用户需求,并具备多渠道服务能力的企业,将在银发经济浪潮中占据先机,真正抓住老龄化社会带来的结构性增长红利。
银发经济崛起!老龄化浪潮下催生医疗健康产业哪些新需求?